作者:赵小明 编辑:马千里 范丽萍
小明语录
父母对青少年的抑郁如果是温暖和支持的,那会显著的减弱抑郁的症状。
小明微学大,我们今天继续讲焦虑障碍和亲子关系之间的联系。
01 孩子七岁之前的两大需要
在上讲,我们谈到了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依次要培养的心理任务,首先就是安全感。
安全感中包含着孩子所需要的被照料的感觉、充足的喂养的感觉,父母能够敏感的觉察到孩子的各种神经活动的需要,并能够给予及时的帮助。
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无能感和无助感,所以对父母会有上面的三种要求。
在安全感充足的情况下,孩子就会产生第二种需要,就是主动探索、主动行为和展现自己各种情绪功能、需要得到父母对他的反映性的需要。
我们有的时候也会把孩子需要父母能够反映他的各种情绪的需要,合并到安全感需要里面去。
这样,在第二个阶段,孩子的各种自主探索活动的需要,就变成了能够鼓励支持孩子在一个安全保护的范围下进行各种自我探索行为。
在自我探索行为中,孩子还会出现想要证实和炫耀自己能力的行为,这些行为也需要父母给予积极的反映。
这两个任务大概就是一个孩子在三岁之前,或者说在七岁之前最主要的需求。
因为随着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会产生第三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需要。
02 七岁之后孩子最重要的需要
从三岁开始,特别是七岁进入学校之后,孩子开始有社交功能的需要,并会变得更加强烈。
社交功能需要为什么是第三个主要的需要?为什么如此重要?
围绕着第三个需要,孩子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任务的其他关键要素。
比如说自恋需要,这个自恋需要不是亲子关系中的自恋,而是在社交环境中的自恋。
孩子的自恋分为家庭内的自恋和家庭外的自恋。
家庭内的自恋一般来说是在七岁之前就完成了。
家庭外的自恋要持续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完成,而且还会分为很多种不同的类型。
比如说有同伴交往中的自恋、有社群中中心化的自恋、有异性关系之间的自恋。
还分为学业能力的自恋、体育活动的自恋、其他多赛道能力的自恋等等。
拥有非常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同伴关系也会给孩子们带来自恋。
这些就是孩子们在七岁之后要完成的各种心理任务。
03 焦虑型儿童和母亲的互动
我们先回到七岁之前,心理学其实进行过很多这方面研究。
在幼儿园期间可以把孩子们分为三种类型,社会适应良好型、攻击型、焦虑型。
研究发现,与攻击型的孩子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孩子相比,焦虑型孩子的母亲会对孩子进行更多的控制,这样就减少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索行为,也影响了孩子们自我展示能力的这种情感反映需要。
当然这也导致焦虑型的孩子们和母亲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张。
所以可以看到在幼儿园期间,母亲限制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索行为和展示能力的这种情感反映性需要,也使孩子们产生更多的焦虑的状态。
焦虑型的孩子和母亲的亲子行为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有三种结果。
第一种,认为有遗传因素。
第二种,认为是孩子的一种焦虑性的反应,引发了母亲对孩子的过多的干预和控制。
第三种,就是母亲的过多的干预、控制、影响,导致孩子们产生了焦虑。
不过,无论是这三种的哪一种,最适合这些焦虑型孩子的亲子关系行为,仍然是在安全环境保护下的对孩子进行自主探索型的鼓励,以及对孩子们展示自我能力行为的积极的情感反映。
04 孩子需要的主体资格设计的营地
这些研究内容就进一步的验证了,一直以来在我们的青少年营地和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中,所从事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理论的主要技术来源和依据。
因为我们一直强调,无论是在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中,还是在青少年的营地活动中,无论是在周末营,还是在各种广泛的游学、研学以及更多的夏令营、冬令营这样的活动中,我们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如何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活动,最大程度上增加孩子们的主体资格。
但是主体资格式的营地设计是十分困难的,营地活动的设计所需要的理论和心理学技术更加广泛,也更加深,而且能够熟练掌握启用主体资格来设计青少年各种营地活动的训练师在中国是寥寥可数。
这就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去启发训练现在的心理咨询师们,包括他们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中,以及他们在带队青少年营地中,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我们现在倡导和设计的整套主体资格式的青少年营地活动和青少年心理活动的设计方案。
05 孩子抑郁,父母能做什么?
心理学继续通过研究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和他们父母关系之间的一些关联。
父母对青少年的抑郁如果是温暖和支持的,那会显著的减弱抑郁的症状。
但是有一项是更多人所忽视的,就是这些因子中还有一项就是父母使用尝试控制的方法,反而导致了他们的抑郁症状的增加。
当然这些都是相关研究,这两个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但并不一定具有因果联系。
因为父母的养育方式不可能直接导致青少年产生严重的抑郁。
因为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模型,就是生理、心理、社会模型。这三个模型是心理学的奠基石线上股票配资网址,大家考虑任何因素都不要忘记这三个因素模型。
我们不管青少年的抑郁到底是由于家庭外的哪一种因素所引发的,但是亲子关系中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温暖和支持,以及减少控制。
但是这些只是相关作用,更多能够对青少年抑郁产生直接影响的,其实是来自于搞清楚他们的根源。
06 大学心理学教科书比网红心理学靠谱的多
而现在青少年抑郁的根源主要和他们的学业压力有关,所以直接性的减轻学业压力,然后鼓励他们有更多的社会支持行为。
青少年进入到七岁之后,他们需要更多的在社会的社交生活中和家庭外的活动中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自恋。
如果他们得到了相关的心理要素,必然就能疗愈抑郁,这才是解决抑郁的核心关键。
也就是说亲子关系在里面只起到加分减分的作用。
现在,当青少年被学校或者医院贴了抑郁标签之后,父母就把青少年接回家里,然后想用他们所谓的父母陪伴来让孩子们康复,这种概率是非常小的。
为什么呢?
因为当孩子们离开了学校环境之后,就变成了单独和父母的沟通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孩子采用一种躺平的方式,而父母如果进行干预,就变成了尝试控制,就引发孩子们症状加重。如果不加控制,孩子就会一直在家里躺平。
因为他没有社会生活,没有社会功能,就会持续的这样发展下去,不会好转。
所以,这种亲子关系的陪伴并不能真正有效的解决青少年由于学业压力产生的厌学、休学,以及由此所产生抑郁症这类青少年群体的问题。
这类青少年问题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家庭给予孩子正常的温暖支持,不要对他们进行尝试控制。
▷▶医保统筹: 大白话就是不需要自己掏钱的部分;
但是要把孩子们推出家庭,要给孩子们更多的家庭外的生活,包括同龄人的联系。
哪怕他已经离开了学校,就要给他们增加家庭外的更多的生活。
这种生活能够让孩子们在社群中得到支持系统,在同伴中能够得到展现自己能力的自恋。
在这些家庭外的活动中,父母也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更多的尝试控制。
所以说这才是最佳的帮助孩子们恢复所谓的厌学综合症和抑郁症问题的最佳方法。
但是这个方法里面最难的是在于家庭很难给孩子们创造家庭外的康复条件。
而家庭外的康复条件需要什么呢?需要孩子们能够在一个同伴群体中展现自己的能力,能够在同伴群体中拥有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在同伴群体中拥有自恋。
这三个要素家庭很难独立完成,因为他需要更多的青少年同伴活动。
所以这才是我们进行营地活动的最主要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它的功能就在于此。
小明语录
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模型,就是生理、心理、社会模型。这三个模型是心理学的奠基石,大家考虑任何因素都不要忘记这三个因素模型。